官方微信

车载显示屏产业链分析,智能化助推出货量增长

车载显示屏产业链分析,智能化助推出货量增长
2022-10-15 451
汽车销量回暖带动中国车载显示屏市场规模持续提升,观研天下数据中心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市场车载显示屏出货量达到 2.07 亿片,市场规模将达到 1,324 亿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 10.4%。


同时,汽车智能化、安全化、系统化势在必行,伴随着中控显示屏终端的升级抬头与后视镜显示屏成车载显示屏出货量提升重要助力。

01
车载显示屏:多屏交互+新型显示技术
革命性提升人机交互体验


显示屏技术分类与性能特征

车载显示屏是指安装在汽车内部的显示屏,主要功能为驾驶辅助与娱乐。根据车载显示屏装载位置的不同,车载显示屏也可为仪表显示器、抬头显示器、后视镜显示器、中控显示器与后排显示器。 


车载显示屏已发展多年,其传统 LCD 显示屏技术已步入成熟期,占据车载显示屏市场主要份额。LCD 屏全球年销量自 2009 年起保持了十年的持续增长,从 1800 万部增长至1.64 亿部,但由于中美贸易争端与各大显示屏厂商开始布局 OLED、MLED 等新技术, 2019 年 LCD 显示屏销量为 1.56 亿部,同比下跌 5%。 


车载显示器主要性能要求包括亮度高、寿命长、反应快、运作温度区间大:车载显示屏的亮度需达到能够保证驾驶员可清楚看到路况信息与汽车参数的水平;汽车平均寿命为7-12 年,车载显示器需达到相应寿命年限;车载显示屏的反应时间决定了屏幕显示有无拖影,影响成像的清晰度与用户交互体验;由于汽车常在高温环境或摆放在户外环境中,车载显示器需要具有足够的耐热与抗寒能力(运作温度区间为-30~85℃),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其余评估维度如成本、技术成熟度等则是从消费者需求与显示屏供应商供给的角度进行考虑。



LCD 除了成本较低、技术成熟度高,在其他维度上相较于其他三项技术均不具备优势。截至 2021 年,LCD 仍占据了车载显示屏市场的主导地位,且由 TFT LCD 衍生的新一代技术产品 LTPS-TFT LCD 需求进一步走强,全球渗透率有望突破 12%。但随着各大企业在新型显示技术的布局,其他新型显示技术由于性能、寿命方面的优势将会逐渐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中期来看,AMOLED 等新技术成熟度不断加强,有望快速抢占市场,但长期来看 Mini LED 或将成为更有潜力的选项。 


相较于 OLED、Micro LED 等新型显示技术,Mini LED 在商业化方面优势明显。对比传统LCD,OLED 是有机发光层自发光,显示屏上的每个发光点都能通过电压控制敏感,因此其色域、对比度、HDR 等效果都会非常好。但 OLED 的问题也非常明显:成本太高,亮度偏低,使用寿命基本上很难满足车载要求。

而 Mini LED 的“进阶版”技术 Micro LED 受制于巨量转移等行业技术难题,短期内无法实现低成本量产。相较于前两种技术,Mini Led 的优势较为明显。Mini LED 尺寸非常小,分区数足够多,可以实现对显示屏上极小的部分上面进行精细化控光,比如说 8 英寸的显示屏集成上千颗 LED。

Mini LED 通过精准控光,便可以实现很高的明暗对比、动态显示,继而在对比度、HDR、色域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此外,采用这种背光方案在显示画面更真实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整体屏幕亮度。Mini LED 背光目前在轻薄化方面较传统 LCD 其实并无明显优势,但用在对显示屏厚度没有严格要求的车载显示上却十分合适。


02
车载显示屏产业链分析 


车载显示屏产业链由上游材料供应商、元器件组装商、生产设备制造商,中游显示屏制造商,下游整车制造商与显示屏零售商共同构成。 

上游生产设备制造商目前仍被欧美、日本、韩国所垄断,但随着设备制造技术的提升,材料供应商与元器件组装商的国产化趋势逐步增强,有望打破由海外与中国台湾地区所控制的现状。中游显示屏制造商集中度高,2019 年车载面板出货量中 CR5 占 69.6%,随着国际企业开始减产 LCD,LCD 屏产能逐渐向中国转移。

截至 2020 年,中国大陆 LCD 产能约占全世界产能的 50%,位居全球第一。下游主要包括整车制造商(OEM)和车载显示屏零售商(汽车配件销售商),由于下游公司往往为大型企业,相对于中游显示屏制造商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车载显示屏产业链上游为材料供应商、元器件组装商及生产设备制造商。目前,上游核心材料供应与生产设备均由国际企业掌握,且具有整条产业链中最高的毛利率。以 TFT-LCD 显示屏为例,产业链上游毛利率最高,其次是下游 OEM 与零售商,最低为背光模组、驱动 IC 与显示屏制造商,使显示屏产业链毛利率呈现为左偏的倒“U”形,毛利润主要集中于上游材料部分,平均毛利率达到 40%。


上游高毛利率主要来源于国际企业仍主导上游产业,掌握关键原材料资源,而中国显示屏制造厂商议价能力较弱。背光模组与驱动IC 元器件由于国产化程度较高,避免了关税负担,同时大出货量进一步降低了成本,使价格处于较低水平,毛利率水平也较低。 

目前,传统的 LCD 显示屏技术成熟,上游国产化趋势加强,原材料中占比最高的背光模组目前已实现 90%国产化,但前端设备的国产率仍较低。而新兴技术 OLED 上游产业链中最重要的有机材料部分目前仍被部分韩国与日本企业所垄断,占据 80%以上的市场,且对技术进行了封锁控制。在 OLED 生产设备方向上,韩国与日本的企业同样进行垄断掌控,市场份额超 70%。



车载显示屏产业链中游市场集中度高,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企业占据行业头部。2019年全球车载显示屏出货前五名企业分别为 JDI、天马微电子、友达光电、LGD、群创光电,共占总出货量的 68.2%。其中除天马外 4 家均为日韩台企业,共占总出货量 53.8%,在车载显示屏产业链中游仍占据头部地位。


由于相比于国内显示屏制造厂商,国际企业技术更为成熟,且技术封锁力度较小,使国际企业在上游材料成本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目前,中国企业已逐渐掌握 LCD 核心技术,产能迅速扩张,占据着车载显示屏出货量的主流;

而在 OLED 显示屏产能拓展进程中,由于蒸镀机等核心设备目前仍受制于国际领先企业,中国 OLED 产能呈大幅落后。从企业发展布局安排看,国内显示屏制造企业可能通过Mini LED 实现车载显示屏市场的弯道超车。 

产业链下游汽车销量回暖,驱动车载显示屏需求提升。由于下游多为大型汽车品牌与汽车配件零售商,具有面对中游显示屏制造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强议价能力,平均毛利率可达 20%左右。汽车销量自 2020 年触底后回升,2021 年汽车销量达 2627.5 万辆,同比增长 3.81%,表现出汽车需求正在逐步释放;

预期 2025 年中国汽车销量可达约 3000 万辆,持续拉动车载显示屏需求增长。同时存量市场崛起,已经拥有一辆及以上汽车的车主替换原车或增持新车的需求增加,购车性质为再次购买换购占比由 2017 年的 10%提升至2019 年的 23%,再次购买增购占比由 2017 年不到 1%提升至 7%,带动车载显示屏新需求。 

03
显示屏行业发展趋势 

汽车销量回暖带动中国车载显示屏市场规模持续提升,观研天下数据中心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市场车载显示屏出货量达到 2.07 亿片,而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估计中国车载显示屏市场规模将达到 1,324 亿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 10.4%。

下游汽车销量自 2018 年开始逐年下降,特别是 2020 年受疫情影响,全球汽车需求收缩,销量仅为 7,803 万辆,同比下降 13%;但随着防疫措施与疫苗的普及与推广,疫情逐渐受控,抑制的需求有望得到释放,且各国政府推出消费刺激政策,如中国设置购车税收减免政策等,汽车市场或将在近两年中出现持续增长,带动车载显示屏销量出现大幅增长。

但当汽车市场需求快速释放趋于饱和后,未来三至五年汽车销量增长速度可能逐步放缓;此时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化汽车有可能成为车载显示屏新的增长发力点。 



车载显示屏细分装配市场中,中控显示屏装配率不断提高,保持最高车载显示屏出货量占比;仪表显示器的更新与抬头/后视镜显示屏渗透率提高,推动车载显示器规模持续增长。中控显示屏配备:全球汽车需求未来两年释放,中控显示屏高配备率与仪表显示器更新成显示屏高出货量核心保障。


汽车智能化必然伴随着中控显示屏终端的升级,根据头豹研究院预测,中国显示屏装配率将于 2025 年达到 90%,而一台中控显示屏的平均价格约为 2000 元。传统仪表显示器将逐步更新为液晶仪表显示屏,相关液晶显示屏出货量将达到每年 10%的增长速率。一台液晶仪表显示器约为 2000 元,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同时,汽车智能化、安全化、系统化势在必行,抬头与后视镜显示屏成车载显示屏出货量提升重要助力。抬头显示(HUD)可以减少驾驶员视线转移的次数,提高驾驶安全性。目前 HUD 市场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随着国内厂商打破国际企业的垄断地位,HUD 价格下降有望进一步提升 HUD 的渗透率,根据 ICVTank 预计 2025 年全球 HUD 渗透率可达到30%;

全屏显示后视镜(Full Display Mirror,简称 FSD)最早在通用凯迪拉克全新 CT6 上量产,通过后向摄像头采集视频,并将其流媒体传送到整合在内后视镜里的 LCD 显示屏上播放,给驾驶员提供一览无余的车后全景。

2018 年,全球后视镜显示屏出货量较去年同比增长 52%,达到 160 万片,到 2020 年增长至 190 万片。未来整车厂增加电子后视镜显示屏与车主自行装配后视镜显示屏有望将促进后视镜显示屏的持续高增长。



随着汽车智能化浪潮的快速发展,更先进的人机交互(HMI)系统与自动驾驶渗透率逐步提升。车载显示屏作为 HMI 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设备,市场需求将迎来快速提升。同时随着自动驾驶升级,用户更加重视汽车的安全性。由于车载显示屏可多维度反馈路面信息,及时提醒驾驶员危险路况,车载显示屏配备数量不断增加。根据 IHS 数据,2019 年单车平均搭载屏幕数为 1.75 个;到 2030 年,配备 3 块屏幕及以上的汽车数量将达到 20%左右。自动驾驶带来的多屏化与大屏化将促进车载显示屏增长。 



在安全配置方面,车载显示屏的多屏化能够有效传递路面实况信息,使驾驶员快速做出反应。近年来,触屏交互成为汽车座舱内交互的主流形式之一。然而,在传统触摸屏的方案下,驾驶员每次触摸屏幕都会占用“手-眼”资源,导致驾驶员注意力分散,不利于驾驶安全。更安全的交互设计方案,应是取消触摸屏,采用“语音-HUD/AR”的智能多模交互,并同时配置多屏传输不同区域的路面情况,帮助驾驶员安全驾驶,提高汽车使用性能。 


在娱乐互联方面,用户提升座舱体验的需求日趋强烈。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时,用户偏好更大更清晰的屏幕,我们预计未来这种需求会迁移到座舱场景中,对集成化、大屏化与高性能的车载显示屏需求提升。

同时伴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出行场景和生活场景的连接关系到用户的消费体验,车联网与家庭物联网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随着对安全性与娱乐性的追求升级,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多屏化、集成化、大屏化所带来的驾驶安全性、娱乐性与便捷性的提升。 



04
座舱显示屏向多屏交互
集成发展的方向清晰 


传统的汽车驾驶舱内,中控屏、仪表、倒车镜等都是独立存在的,随着汽车的智能化转型,出现了融合多屏、多屏互动屏等形态。在商业化落地方面,新势力造车企业早在 2019 年就已推出 4 屏互联,甚至 5 屏互联的量产车,如理想 ONE、天际 ME7,传统主机厂也快速布局,从2020 年开始推出多屏互联产品。 

多屏互联模式对智能座舱的人车交互场景主要有三个提升,1)显示面积增大,人机交互窗口的变大将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多屏展示的信息内容比单一的触摸屏幕提供更大的显示面积,展示更多数据信息。2)互动性增强,驾驶员、副驾驶以及后排乘客可通过车载屏幕系统完成多样化的交互场景。3)个性定制化能力提升,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个性化定制,比如驾舱显示和后座显示联动,提高乘客的娱乐性互动。 



多屏互联需求下一芯多屏架方案将成为主流趋势。在成本控制层面,与“多芯多屏”方案相比,“一芯多屏”方案的总成本降低;在通信层面,“一芯多屏”方案中多屏交互信息在芯片内部完成传输,改变了多个操作系统之间通过 CAN/LIN 总线等通信传输信息的方式,通信时间大幅降低;在安全性层面,采用“一芯多屏”方案,系统复杂度降低,片等器件数量减少,整体可靠性增加。 



一芯多屏架构的实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硬件隔离(Hardware Partition),另一种是虚拟机监视器(Hypervisor)。它们之间主要区别在于硬件资源是否共享。 


硬件隔离是通过硬件分区将 SoC 芯片的内存区域、外围设备、引脚等硬件资源进行划分和管理,硬件分区对各自所属资源具有访问和管理功能,分区间硬件资源不能共享。以恩智浦 i.MX 8QM 芯片为代表的智能座舱方案是基于硬件隔离实现的。

在芯片内,分别建立了仪表和娱乐系统的硬件分区,将多核 CPU 及其他硬件资源按操作系统需求分配到各自分区内,最终实现在仪表分区内运行 Linux 系统,在娱乐系统分区内运行 Android 系统。硬件隔离简化了硬件资源分配与管理,为软件开发提供极大便利性。 

虚拟机监视器(Hypervisor)是运行在硬件设备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种中间软件层,允许多个操作系统共享硬件资源。在虚拟化环境下,Hypervisor 可以调度 CPU 内核、外部设备、内存区域等硬件资源,并为每个虚拟机分配不同资源。

在 Hypervisor 协调控制下,多个操作系统在硬件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在软件方面保持独立、互不干涉。即使一个操作系统出现软件故障或发生崩溃,其他操作系统仍可继续正常运行。 

大尺寸车载显示屏出货量猛增,成为品牌汽车厂商的一致选择。2020 年第三季度 12.3 英寸的车载显示屏出货量占整体市场的 32.7%,10.2 英寸显示屏市占比达到 20.2%。10 英寸以上显示屏份额由原来 2018 年第三季度的 9.1%猛增至 52.9%。

特斯拉 Models S 屏幕尺寸达 17 英寸,奔驰旗舰车型 EQS 中控屏达 17.7 英寸,大屏幕成为品牌汽车厂商的一致选择。受到车内空间限制,大屏化对车载显示面板的可塑性(柔性)和曲面感设计要求更高,因此 AMOLED、Mini LED 等柔性可弯曲显示屏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由于操作台空间受限,车载显示屏大屏化还催生出屏幕一体化需求:仪表盘显示屏、中控显示屏、前排娱乐显示屏趋向于合并为一个大屏幕,可同时集中所有按键功能于一块车载显示屏中,使汽车内饰布置更加简洁美观,驾驶员操作更加便捷。奔驰、理想等整车制造商已将一体化元素加入到新推出的车型中,仪表盘与中控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屏幕;可预见未来汽车前排显示屏将趋向于“T”形结构,一体化中控显示屏从主驾驶贯穿至副驾驶,给用户更便捷的驾驶与乘车体验。 


新型显示技术应用催化车载显示屏高清化趋势。在单车显示屏配置数量攀升的背景下,显示屏本身的品质将会成为车辆厂商发力的重点。传统 LCD 面板的原生对比规格难以提升,普遍仅落在 1000:1 左右,最高不过 5000:1,很难满足车载显示屏现有的高对比度、HDR 等显示效果需求。

而 OLED 和 Mini LED 因为自身技术特性都在显示效果方面有革命性的提升。虽然目前市场主流的车载显示技术仍然是 a-Si TFT LCD,但 LTPS TFT LCD、 OLED、mini LED 背光和 micro LED 等先进显示器技术也在逐步渗透市场。 



目前,中国政府与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提供上游设备、原材料、元器件技术方面的帮助与税收扶持,助力推进新型显示的发展与突破,提高优质电子显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摆脱国际企业在技术上的垄断。 



5
显示屏产业竞争格局 


车载显示屏行业具有较高技术壁垒与资金壁垒,竞争集中于头部企业。显示屏技术壁垒高,启动资金要求大,例如配置一条 OLED 生产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复杂的生产技术,行业特性使竞争集中于头部制造商。从 2017 年至 2019 年,车载显示屏行业维持着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水平,头部企业的产能提升进一步强化了行业集中的现状,使行业集中度水平逐年提升,CR5 从 2017 年的 63.5%提升至 68.2%。



国际企业掌握了车载显示屏的核心技术与上游生产设备、原材料,使其能够保持其在车载显示屏行业竞争格局中的优势地位。但随着中国的产能提升与技术研究突破,将逐渐赶超国际企业。截至 2021 年,中国 LCD 产能引领全球。随着 LTPS-LCD、AMOLED 等新技术的成熟,韩国与中国大陆开始引导行业发展,而日本逐步退出,中国台湾地区则在寻求差异化市场与打造新技术产业链等方面转型。全球显示屏行业形成“陆进韩缩日退台转型”的新态势 。


新兴显示屏技术方面,车载 Mini LED 的商业化落地已取得初步成果,华星、群创、天马、京东方等面板巨头都在积极推广 Mini LED 在车载显示上的应用。




免责声明

本篇内权归(智车行家)所有,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 更多相关内容可关注本网站和公众号AutoNewTech


  • 文章标题:车载显示屏产业链分析,智能化助推出货量增长
  • 版权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在线
客服

在线QQ客服服务时间:9:00-19:00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13120672097
13912486111
7*24小时服务热线

客服
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顶部